常言道建筑是百年大計,建筑工程除了要求牢固之外,就是要防水、防潮,可是防水材料的質量好壞往往被人忽視,因此使用劣質的防水材料導致房屋滲漏事件時有發生,而且滲漏的范圍之廣、危害之大是我們難以想象的。有數據顯示,目前全國房屋的平均滲漏率為65%,地下建筑的滲漏率更是超過了80%。中國建筑學會防水技術委員會副主任葉琳標表示,滲漏這方面工程質量司法鑒定的投訴要占到總的工程質量的投訴總案件的25%左右。
全國建筑滲漏率超過65%
記者日前選擇了華北地區房屋滲漏率最高的秦皇島市,并且進行了調查。焦振生是河北秦皇島市渤海明珠小區的一名業主,2009年,也就是他入住小區后的第二年,就因為房屋滲漏和小區的2000多戶居民一起走上了艱難的維權之路。
焦振生告訴記者:“房屋去年開始漏雨,漏雨的人家共900多戶。”焦振生邊說邊向記者展示房屋漏雨后長毛的照片,接著他又拿出一摞厚厚的檔案袋,里面裝滿了小區居民拍攝的房屋滲漏后的照片。他告訴記者受常年滲漏的影響,整個小區近一半居民的家中,墻面、屋頂和地面都有不同程度的掉皮、長毛和開裂。為此,前不久小區的500多戶居民集體起訴了小區開發商。
隨后記者走訪了秦皇島的另外五個小區,發現也都存在房屋滲漏的情況。某小區業主告訴記者,“房子長毛了,還得我們自己搶修,有的人家還說那個墻體有漏有裂縫。”中國建筑防水協會的統計顯示,秦皇島房屋的滲漏率超過了80%,是華北地區最高的。而目前全國房屋的平均滲漏率為65%,地下建筑的滲漏率更是超過了80%。
中國建筑學會防水技術委員會副主任葉琳標表示,滲漏這方面工程質量司法鑒定的投訴要占到總的工程質量的投訴總案件的25%左右,每年是這樣一個情況,占量是比較大的。他告訴記者,目前在中國,建筑滲漏已成為除建筑結構之外影響建筑質量的第二大問題,被稱為“建筑癌癥”。葉琳標說。
建材市場公開銷售不合格防水卷材
記者通過采訪得知,直接造成“建筑癌癥”的因素就是劣質的防水材料,那么這些劣質的材料是如何進入建筑工地的?建材市場的銷售情況怎么樣?記者選取了國內監管最為嚴格的上海市場進行調查。在上海市寶山區南大路,分布著十多家大大小小的防水材料經銷店,其中一家銷售人員告訴記者,他們是某某品牌的經銷商。但當記者表示對其所售品牌不滿意,問及能否搞到一些知名品牌時,銷售人員一口就答應了。
記者問銷售人員,“東風雨虹的有嗎?”銷售人員回答,“東風雨虹的你要,我們可以幫你買。”不過據了解,像東風雨虹這樣的品牌廠商采用的是企業直銷的模式,一般是不通過這些小經銷商銷售的。而這些小店銷售的會是正規產品嗎?經銷商的一番特別叮囑更是讓記者覺得其中大有問題。在記者的追問下,經銷商告訴記者,他們所銷售的所謂品牌防水材料其實大部分都是假冒偽劣的不合格產品,遠遠達不到國家對防水材料的強制性標準。
而這幾乎已經成為了公開的行業秘密。“這些都是不合格的,你要合格的,價格肯定高。”銷售員告訴記者。“這個105元(非國標),那個280元(國標的),你說相差多少?”就在記者調查的過程中,正好有一位客戶前來購買防水材料,記者上前攀談得知,這人是一家小區的物業人員,購買這些不合格的防水材料是用來維修房屋滲漏的。
企業無證生產防水卷材 利潤高于正規企業八倍
建材市場的銷售亂像確實讓人震驚,出售不合格的產品似乎早已經成為了公開的秘密,那么這些不合格的劣質的防水材料究竟是從哪里生產的?為什么沒有得到有力的監管?在調查過程中,一些經銷商告訴記者,江浙滬地區銷售的不合格防水卷材主要來自江蘇省吳江市的西東鎮和浙江省湖州市的雙嶺鎮,于是記者找到了吳江市西東鎮的一家防水卷材生產企業,記者到達時這家企業大門緊鎖,門上沒有任何廠名標牌,但大門外卻堆積著加工瀝青用的圓桶,而且依稀能夠看出這些圓桶是剛剛用過的。記者佯裝顧客,希望能夠進入到工廠里面,卻始終無人開門。據業內人士介紹,這樣的廠子一般都是晚上生產,然后白天都關門,他們怕被監管部門查,因為這些廠子都沒有生產許可證。
隨后記者又來到浙江省湖州市雙嶺鎮,在這條通往湖州市區的大道上,記者找到了三家防水卷材生產企業。除了一家無廠名的企業大門緊鎖外,其他兩家開著門,在一家企業門口,記者清晰看到“李氏木業”四個字,但進入廠區發現,連一根木頭都沒有。而廠區兩側則橫七豎八堆放著二百多袋廢舊瀝青,廠房里堆放的防水卷材上貼的商標顯示為“李氏”牌,“十平方米好像90元。”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在廠房的另外一側就是加工設備,幾個燒爐正在加熱,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爐子里加熱的就是廢舊瀝青,在經過高溫后,出爐壓膜就成了防水卷材。記者看到,整個車間污水橫流,垃圾隨處亂放,厚厚的粉塵充滿了整個廠房。
而在另外一家同樣沒有廠名的加工廠里記者看到,雖然沒在生產,但有專人負責接待,見有顧客上門,工作人員主動把老板的電話號碼給了記者,記者打通了老板的電話,在回答工廠有無營業許可證之類的問題時,這位老板坦率地回答“沒有”。
據這位老板介紹,像他們這種無證生產的企業,所用原料一般都是廢舊瀝青,價格一噸才400多元,而正規的瀝青則要5000多元,相差了十多倍。盡管他們的產品銷售價格只有一平方米8到9元,遠低于正規產品20多元的價格,但企業利潤卻比正規廠家要高八倍左右。
要什么牌子有什么牌子 有證企業生產假冒涂料
在天津市北辰區的南麻旦村,6月10日,記者第一次來到天津新辰湖建材有限公司時,企業門外的一條小河首先引起了記者的注意,只見河水的顏色已經變成了金黃色,而且惡臭陣陣,而在河渠的一側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家企業的排污口。走進企業大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這里污濁的生產環境,固體瀝青隨意地堆放在一角,而液體瀝青則放置在一個露天的池子里,周邊的地上灑滿了黑色的瀝青。
走進車間,看到加工設備上積滿了厚厚的粉塵。記者注意到,在車間里堆放的防水卷材上,除了貼有新辰湖牌商標,還有其他企業的商標:如世紀虹雨。記者問該廠負責人,“你們能生產名牌的防水卷材嗎?”該負責人表示可以。
6月28日,記者再次來到這家企業時,廠房里已經看不到貼有其他品牌的產品了,所有的防水卷材全部貼的都是新辰湖自己的商標。當記者問,“能不能貼牌?”該負責人回答,“我貼了,我的生產許可證就拜拜了。一平方米八九元錢,不值得貼。”短短半個月,發生了什么變化呢?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十幾天前,監管部門的工作人員來他們廠里檢查了,發現假冒產品,就查封了他們的企業,所以不敢生產假冒名牌的產品了。
隨后記者還找到河北涿州的一家建材加工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這里可以生產任何品牌的產品。“東方雨虹的和真的一模一樣,咱們對東方雨虹的都了解,那兒沒有非標(國家標準)的料,你差不多就行了,咱們拿非標往上頂那肯定是不行。”記者問,“你既然是拿非標往上頂,肯定得有差別吧?”這位負責人承認是有差別,還叮囑記者度數別差了,否則后期的時候肯定有人找上來,建議記者給監理弄好了,就怎么都行,不至于被查。他還向記者透露,生產假冒名牌產品,他們的利潤更大,因為這些產品的價格一般最少在15元左右,而他們自己品牌的產品價格才8元左右。
要什么牌子就可以生產什么牌子,為了賺取高額的利潤,寧愿假冒,也不愿意打造自己的品牌,如此混亂的涂料市場,背后究竟有著什么樣的利益關系?
最低價中標導致低廉偽劣材料橫行市場
記者從中國建筑防水協會了解到,截至目前,中國登記在冊的擁有生產許可證的防水材料生產企業1400多家,而沒有許可證的企業卻有500多家,是有證企業數量的25%還多。2012年中國建筑防水行業的銷售收入只有2000多億元,而無證企業的銷售收入卻達到600億元,占到整個行業收入的30%還多。中國建筑防水協會理事長朱冬青向記者解釋,這樣的產品之所以在建筑市場擁有巨大的需求量,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很多建筑工程實行的是最低價中標制度。
朱冬清稱,不僅僅是對我們防水材料最低價中標,可能它對所有的材料都實行最低價中標,這個已經變成了一個社會問題,在建筑工程里面很多的情況下也都是用最低價中標這樣一個方式。朱冬青告訴記者,中國鐵路總公司的官網中顯示,在過去三年新建的鐵路項目中,八成的防水材料中標企業都是小企業,中標價格更是驚人,只有十幾塊錢一平方米,這對于正規企業來說,是遠遠低于最低成本價20元的。
上海某防水材料企業負責人說,一個小作坊式的工廠,投入的也很少,30萬、50萬就能弄一條生產線。在上海寶山區南大路建材市場,一位防水材料經銷商告訴記者,雖然他們銷售的大部分產品都是沒有達到國家標準的防水卷材,但銷量卻特別好,是達標產品的八九倍。之所以價格低廉、質量堪憂的防水卷材能夠在多數建筑工地大開綠燈,是因為目前國內建筑工程不夠嚴格的監管方法。
超低的門檻,缺失的監管,高額的利潤,層層轉包的建設方式,這些都給劣質防水材料的銷售提供了溫床,短短幾年內,國內的小型防水材料廠急速增長。
企業變身打假者斥巨資懸賞舉報人
記者在這些企業調查時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本是政府職責的打假,卻成了企業發展的頭等大事。
在遼寧一家防水材料加工企業,記者來到這里的時候看到企業負責人正和員工商量如何實施下一步的打假行動。這位負責人告訴記者,他們企業專門成立了打假辦,剛剛在全國范圍內印發了“舉報假貨有獎”的小卡片。對發現他們企業品牌假冒產品的舉報人,給予每人每平方米5元的獎勵。負責人說,他們一共發出去將近兩萬張了,接到的舉報信息有一百多條,經過核實以后,獎金已經發出去100多萬。這位負責人說,在過去兩年中,他們企業每年用于打擊假冒自己品牌的開支達到幾百萬元。但這對比因為遭遇假冒產品,給企業帶來的兩千萬損失,已經是個小數字了。
多家防水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假冒防水材料的生產窩點在全國分布很廣,從南到北,由東至西,涵蓋了國內各大區域,都可以構成一個造假地圖了。在上海某企業采訪時,記者了解到,這家企業自己生產的產品銷量只有假冒產品的兩成,這樣的局面至少有五六年時間了,如今企業面臨倒閉的危險境地。上海某防水材料加工企業負責人說,“我們國內的企業一定得團結起來打假,如果不趕緊治理市場,三五年內一旦有外國企業進駐中國市場,那我們中國企業就全軍覆沒了。”
·數據
目前全國房屋的平均滲漏率為65%,地下建筑的滲漏率更是超過了80%。滲漏這方面工程質量司法鑒定的投訴要占到總的工程質量的投訴總案件的25%左右。
無證生產的企業,所用原料一般都是廢舊瀝青,價格一噸才400多元,而正規的瀝青則要5000多元,相差了十多倍。盡管無證產品銷售價格只有一平方米8到9元,遠低于正規產品20多元的價格,但企業利潤卻比正規廠家要高八倍左右。
2012年中國建筑防水行業的銷售收入只有2000多億元,而無證企業的銷售收入卻達到600億元,占到整個行業收入的30%還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