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底,是國家發改委、工信部要求各地對鋼鐵、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過剩行業的違規產能進行清理和檢查并上報匯總的時間“大限”。
隨著水泥行業各地的相關情況匯總,對這個行業產能過剩的關注也在升溫。但記者調查發現,早在2003年,水泥行業已出現產能過剩的苗頭,不過,當年立窯等落后產能的產量占總產量的78%,新型干法產量占22%,那時是以落后的立窯產能為主的產能過剩。而到了2012年,這一比例已分別變成10%和90%。在業內人士看來,眾多投資紛紛涌入水泥行業,使得產能過剩的風險進一步放大。
在中國水泥協會名譽會長雷某看來,2008年的投資計劃拉動了建筑市場的巨大發展,但也使得上述產能過剩的風險進一步放大。
2008年、2009年,中國水泥行業投資額飛速發展,分別完成了1051.46億元、1700.72億元,分別同比增長60.76%、61.75%,面對一年新增上百條水泥生產線的狀況,中國水泥協會在2009年初就警示水泥投資過熱。
同年下半年,國務院批轉發改委等部門《關于抑制部分行業產能過剩和重復建設引導產業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即國發38號文),明確提出要嚴格控制新增水泥產能,對當年9月30日前尚未開工水泥項目一律暫停建設并進行一次認真清理。但事實上,水泥產能盲目擴張的勢頭并沒有剎住車,新增生產線越建越多。
相關方面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底,全國共新建了623條生產線,新增熟料產能7.07億噸。
“國家發改委嚴控水泥投資,不等于地方政府不變相核準水泥項目。”在中國水泥協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孔祥忠看來,水泥生產線之所以越建越多,與部分地方政府的“招商引資”需求有著直接的關系。
38號文后仍超建205條生產線
“如果政府牢牢把握住這個口,誰都建不了。但問題是,有些地方政府根本不理這一套。”一位不愿具名的水泥企業人士表示。
“我們這個地方就只有石灰石,我們不做水泥項目,那還有什么樣的政績?”在今年上半年的調研中,中國水泥協會名譽會長雷前治經常聽到地方政府官員這樣的抱怨。
這樣的局面也讓一些大企業明知產能過剩,也必須投資,因為如果別的企業進入,可能把自己苦心經營的局面打破。數據顯示,在38號文發布后到2012年底新建的線中,比38號文出臺時核定的418條在建生產線多建了205條,多增熟料產能近3億噸。
從2013年年初開始,在建和擬建的生產線還有220條,熟料產能是2.8億噸,折合水泥產能是4.5億噸。如果這些生產線全部建成,水泥產能大概要達到35億噸,而“十二五”規劃中確定的水泥需求量大概是22億噸。如果在建、擬建線全部建成,按照測算,利用率只有不到63%。
記者通過有關途徑獲取的一份水泥行業今年2月底召開的一次座談會材料顯示,有企業直言,西南地區亂批亂建的情況比較嚴重,其中又以云貴兩地最為嚴重。在2月底,貴州有31條生產線還在批,一度出現了“一個縣就建一個水泥廠”的現象,云南有40余條線在批,而這兩個省的規劃都在1.5億噸左右。
同一個落后產能項目被淘汰幾次,在水泥行業并不算新鮮事。有業內人士曾仔細對比了2010年和2011年的淘汰名單后發現,當中有部分企業名字是重復的。而且在2011年的淘汰名單中,部分事實上是早已停產了的企業,又出現在了淘汰名單上。
“有的地方借等量淘汰新建項目,三個廠都投產了,落后產能卻還在。”雷前治表示。
據了解,目前國家要求的水泥企業淘汰落后產能重點淘汰窯徑3.0米以下水泥機械化立窯,小型水泥回轉窯,水泥粉磨站直徑3.0米以下的球磨機等產能。
記者從有關渠道獲悉,當前落后產能的范圍并沒有完全確定,除了上述產能外,列入范圍的產能規模或將擴大。
“一刀切”政策或漸行漸近
對于水泥新增產能的控制,業內曾存在兩種聲音,一種是讓市場去調節,另一種是政府加強干預。
國家發改委、工信部在今年5月份就下發了 《關于堅決遏制產能嚴重過剩行業盲目擴張的通知》(發改產業([2013]892號),要求各地對鋼鐵、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過剩行業的違規產能進行清理和檢查并在6月底前上報匯總。同時兩部委還在研究《化解產能過剩矛盾總體方案》。
這似乎也讓有些地方政府十分緊張。有業內人士對 透露,西南某地區就在該通知下發之后,加速審批了多條線。
記者日前從知情人士處獲悉,上述情況匯總目前已經結束,化解方案或將在近期出臺。綜合多方消息來看,實行“一刀切”,禁止一切新建水泥項目,成為有關方面重點考慮的內容。
不過,有權威人士透露,在“一刀切”禁止產能新增的信號擴散后,就有不少地方政府的官員跑到發改委“求情”,這也讓政策的出臺存有變數。
除了對增量進行嚴控外,本次化解產能方案中,對一直就在進行淘汰的落后產能,業內也期待有更為堅決的措施。
在原建材局局長王某看來,落后產能占有市場空間,不能及時退出是造成總產能過剩的原因之一,“政府監管不完全到位和市場競爭不夠充分,使落后產能淘汰不快和盲目投資不斷產生”。
企業兼并重組進一步加速
為了進一步提高落后產能淘汰的有效性,中國水泥協會最近提出建議希望能夠調整水泥資源綜合利用的稅收政策。
孔某認為,隨著水泥行業的技術進步和結構調整,政策的“普惠性”使得更多的落后產能繼續享受政策優惠,加大了淘汰落后水泥產能的難度。由此,中國水泥協會提出建議,對32.5等級水泥摻兌廢渣比例不低于30%廢渣的由全額退稅改為減半退稅;對42.5等級水泥摻兌廢渣比例不低于20%廢渣的享受全額退稅;對52.5等級水泥摻兌廢渣比例不低于10%廢渣的享受全額退稅。
不過,記者從相關人士獲取的信息顯示,本次化解方案中關于稅收方面不會做太多調整,但下一步對相應稅收政策進行修訂的預期較為明顯。
此外,從各方面的信息來看,加強水泥行業兼并重組的扶持力度無疑會成為此次化解方案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落后產能的淘汰、行業結構的優化,離不開企業之間的戰略重組。”雷前治認為。
不過,對于重組企業來說,一邊是重組成本越來越大,一邊是新增產能不斷增加,重組后企業無效益,重組壓力越來越大。有不愿具名的企業人士對記者表示,希望政府能夠協調各金融機構給予企業重組資金政策上支持,降低重組成本。
中國水泥協會本月剛發布了《加快推進水泥行業兼并重組實施方案》提出,至“十二五”末,水泥熟料生產企業數量控制在1000家之內,年產規模60萬噸及以上大型水泥粉磨站控制在2000家以內。到2020年國內前十家企業(集團)的水泥產品市場集中度應達到60%以上。該方案中就對稅收優惠政策、加大財政資金支持、相關政策支持等提出了建議。
相關人士告訴記者,兩部委的化解方案中,關于兼并重組的內容,基本將以水泥協會這個方案為基礎進行。
值得注意的是,國務院辦公廳日前發布的 《關于金融支持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的指導意見》也明確表示,對實施產能整合的企業,要通過探索發行優先股、定向開展并購貸款、適當延長貸款期限等方式,支持企業兼并重組。
“通過兼并重組,未來水泥企業家數將有明顯減少,區域會出現更多的寡頭企業。”數字水泥網CEO陳某認為,這些企業更多向資金雄厚,經營管理水平一流的大企業靠攏,更有利于穩定區域盈利水平,保持行業健康發展。